应急救护是立足于现场的救护,是指在医院外的环境下,当有任何意外或急病发生时,由“第一目击者”在“救命的黄金4分钟”,利用现场适用物资临时及适当地为伤病者进行的初步救援及护理的紧急救护措施。普及应急救护知识,不仅能最大限度地减少伤残、死亡和直接经济损失,对社会文明进步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近年来,蒙阴县通过“四项举措”,积极开展救护培训工作,大力开展群众性应急救护知识技能普及,推进全红十字应急救护工作高质量发展。
一、部门联动配合,形成工作合力。加强部门联动,明确各单位在救护培训工作中的职责,社会工作部、政法委、教体局、交通运输局、农业农村局、文旅局、卫健局、应急管理局等有关部门单位积极推动红十字应急救护培训工作,具体落实培训人员参加培训;县红十字会负责应急救护培训工作的具体实施和考核发证工作。红十字理事单位、团体会员单位充分发挥作用,形成共同推进应急救护工作的整体合力。建立“单位领导重视、部门相互配合、培训规范运作”的良好模式。
二、分类重点实践,深入推进持证培训。一是列入培训课程。将红十字应急救护培训纳入县委党校各级培训班次课程。二是分类重点培训。将应急救护知识技能有机融入学校安全教育内容,重点推进体育与健康课老师、班主任等教职工救护培训;推进机关企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应急救护知识技能培训,重点推进安全生产、公安、消防、建筑、电力等从业人员培训;推进交通运输行业、文化旅游行业以及大型商超等公共场所从业人员应急救护知识技能培训。
三、多面深层展开,扎实开展普及培训。一是多面展开培训。鼓励各乡镇、街区成立基层红十字应急救护工作领导小组,纳入政府年度工作计划,按计划组织开展应急救护培训活动;在村(社区)定期组织开展救护培训普及活动,重点推进村(社区)工作者、乡村医生、党员干部、志愿者、新就业群体等培训;在中小学全面普及应急救护知识,根据学生认知水平将红十字应急救护和应急避险知识培训纳入中小学公共安全教育课程。二是创新“互联网+”培训模式。探索网络直播培训,利用腾讯会议、山东通视频会议等载体,根据不同社会群体需求开展普及性培训。
四、营造社会氛围,提高社会知晓率。一是通过群众易于接受、喜闻乐见的方式方法,如针对特定人群的免费体检、公益性质的演出、符合各类人群特点的折页等,走上街头、走入家庭和单位传播应急救护常识,在公园夜市摆设“急救地摊”和救护培训小课堂,使群众由“要我培训”转变为“我要培训”。二是抓住各类运动会、庆典、主题周等大型活动的有利时机,利用发放宣传品、设置救护常识宣传板、组织志愿者培训并参与服务等方式,调动广大群众参与紧急救护培训的积极性。三是将救护培训中好的做法和经验利用新闻媒体进行推广,报道自救互救和救护培训中涌现出来的典型事迹、成功案例,让公众切实体会到红十字救护培训的意义和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