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539-8129682
  • lyshszh@ly.shandong.cn
  • TOP

     网站首页  机关党建  机构概况  新闻动态  业务工作  信息公开  我要参与 
     组织信息 
     组织机构 
     领导介绍 
     机构设置 
     政策法规 
     组织网络 
     组织会议 
     时政要闻 
     新闻资讯 
     通知公告 
     基层新闻 
     典型经验 
     应急救援 
     应急救护 
     人道救助 
     造血干细胞捐献 
     遗体和人体器官捐献 
     无偿献血 
     红十字志愿服务与青少年工作 
     财务信息 
     募捐资格 
     物资捐赠查询 
     资金捐赠查询 
     物资捐赠使用公示 
     资金捐赠使用公示 
     社会捐赠公示 
     红十字会员 
     红十字志愿者 
     造血干细胞捐献 
     遗体和人体器官捐献 
     无偿献血 
     应急救护培训 
     我要求助 
     捐赠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新闻动态 >> 典型经验 >> 正文

典型经验

    强“立会之本” 固“事业之基”——群团改革背景下基层红十字
    2018-04-08 admin  审核人:

    来源:《中国红十字报》

    编者按:基层工作是“立会之本”,没有基层工作,就没有红十字会工作。当前,基层红十字组织面临一些困境,发展活力不足,难以适应社会发展带来的更多、更新、更高要求。

    面对困难与挑战,群团改革工作为红十字事业发展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2017年,在上海市全面启动群团改革试点的大背景下,嘉定区红十字会、奉贤区红十字会联合组成调查组,制定“基层红十字组织发展活力评价指标体系”,对两区24个街镇、数百家基层红十字组织进行测评,提出增强基层红十字组织发展活力的对策建议,对全国红十字组织有重要参考价值。

    群团改革带来基层红十字组织发展机遇

    党的群团工作是党的一项十分重要的工作,群团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任务。

    2015年7月,党中央召开群团工作会议,对党的群团工作和群团改革作出全面部署,全国总工会、上海、重庆作为试点单位和地区,开始实施包括工会、共青团和妇联在内的第一批群团组织改革。

    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发表重要讲话,强调要推动各群团组织结合自身实际,紧紧围绕增强“政治性、先进性、群众性”,直面突出问题,采取有力措施,敢于攻坚克难,注重夯实群团工作基层基础。

    2016年,上海在2015年第一批群团组织改革启动的基础上,确立9家群团组织进入第二批群团组织改革名单,包括上海市红十字会。针对“提升基层实力,回应社会关切,把健全管理模式、强化公开透明”等主要问题提出的红十字会改革方案获得通过,为基层红十字组织发展提供了目标和方向。

    改革目标——祛除“四化”、回归“三性”。“机关化、行政化、贵族化与娱乐化”使群团组织脱离大多数群众,进而威胁到党群众基础的巩固。特别是在非公有制经济组织、社会组织和各类新兴群体中,群团组织的影响力亟待增强。随着社会主体多元化、个性化的增强,群团组织回归“政治性、先进性与群众性”成为群团改革首要目标。

    改革核心——解决脱离群众问题。群团组织发展存在的一些问题中,最核心的是脱离群众问题,脱离了群众,群团工作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因此,推进群团组织改革,需要加大对特殊群体、流动人口和底层农民的关注,需要更好地组织动员群众、教育引导群众、联系服务群众、维护群众合法权益,充分激发蕴藏在人民群众中的巨大创造力。

    改革重点——组织体系、工作队伍与工作机制。随着市场化、城镇化、信息化、网络化、全球化时代的到来,根据变化的社会结构与民众生存状态,创新组织生态,壮大工作队伍,完善工作机制,提高服务群众能力,成为群团组织改革的重点内容。

    改革路径——坚持问题导向、需求导向。群团组织每个阶段都有自身的发展特点、问题与实际需求。当前阶段推进群团组织改革,要紧盯问题导向、需求导向,坚持重心下移、扎根基层、深入群众,大力加强红十字组织的基层基础建设。

    此外,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红十字会法》已于2017年5月正式实施,强化了对红十字会的监管,加大了对违反红十字会法行为的打击力度,不但在红十字会法律责任方面增设专章进行规定,还增加了红十字会参与、推动遗体和人体器官捐献等相关工作的法定职责,推动红十字事业沿着法治化轨道不断前进。这些,都给红十字会深化改革带来了新的机遇。

    新时代要有新作为,新作为呼唤大担当。全国红十字人要顺应改革大潮,坚持解放思想、改革创新、锐意进取、扎实苦干,切实保持和增强党的群团工作和群团组织的政治性、先进性、群众性,组织动员广大人民群众更加紧密地团结在党的周围,把广大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追求汇聚成强大动力,共同谱写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新篇章。

    增强基层红十字组织发展活力的对策建议

    基层红十字组织要增强发展活力,就要紧扣“政治性、先进性与群众性”的目标,结合社会转型特征和群众实际需要,坚持眼睛向下、重心下移,面向基层,扎根基层,加快实现工作重心、力量配备、服务资源等向基层倾斜,同时改革体制机制、创新工作方式方法,不断提升基层红十字组织的发展活力,进一步发挥党联系群众的桥梁和纽带作用。

    健全保障机制,夯实基层基础

    解决基层缺编制、缺经费、缺办公场所、缺工作人员的问题,关键在于构建科学完善工作保障机制,推动群团工作重心下移、力量下沉、资源下沉。

    一是确保基层红十字工作有人干、能干好。要多渠道、多形式充实基层工作力量,吸收各行业、各单位热衷人道事业的负责人成为红十字理事,让理事真正“理事管事”。通过增加街镇红十字组织编制、挂职、购买社工服务、招募志愿者等多种方式,充实基层工作力量,设立专职岗位和人员,真正做到组织建设纵向到底,人员配备也纵向到底。加强基层工作人员培训,健全培训体系,充分运用各种教育培训平台,有计划、有步骤、分层次地开展各类培训,使广大基层红十字会干部掌握新形势下红十字工作的新特点、新技能。畅通红会工作人员职业发展通道,建立优秀干部的培养选拔机制,增强工作积极性。

    二是确保基层红十字组织“有阵地”服务。从区域整体大局出发,认真贯彻落实上级红十字会提出的标准和要求,对红十字组织活动的场所进行整体布局规划,保障基层红十字组织的日常运转和开展活动场地需求。在场地资源有限的情况下,整合打造群团组织活动阵地,加强党群资源统筹、功能整合,在街镇社会公共服务中心、村(社区)便民服务中心等场所,设置红十字服务窗口,实现红十字会工作全覆盖;在新建社区,努力争取上级红会支持、同级政府和社区的帮助,按照标准要求开辟专门的活动场所。

    三是确保基层红十字组织“有财力”开展工作。建立红十字工作经费的合理增长机制,逐年加大扶持力度,为基层组织开展工作提供物质保障。要积极争取上级政府及红十字会的政策支持,通过财政部门出台文件,明确街镇财政将红十字工作经费纳入年初的预算,形成制度化财力投入,保证红十字事业发展需要。

    创新组织设置,扩大有效覆盖面

    适应经济结构、产业布局、社会组织结构的深刻变化,灵活拓展基层红十字组织,将经济社会的新细胞纳入组织覆盖范围,不断延伸工作手臂,努力夯实红十字事业发展的群众基础和组织基础。

    一是瞄准薄弱环节补短板。传统的基层红十字组织设置,往往按照地域、行政隶属和管理来分块设置、层层设置,在最基层覆盖的主要是体制内企事业单位、城乡社区以及学校,覆盖对象主要是体制内工作人员、本地居民以及在校学生等,新出现的非公经济组织和社会组织,以及外来人口、自由职业者、个体劳动者等群体往往被疏漏。以后,应重点聚焦这些不断壮大的新群体、新组织,重点聚焦非公经济组织和社会组织集中的区域,加快设立基层红十字组织,不断扩大基层红十字的组织覆盖、工作覆盖。

    二是创新基层组织设置形式。除了传统设置方式外,可以根据区域内产业特点、人群结构等灵活设置基层组织。比如,依托行业协会建立基层红十字组织,对本行业红十字组织及其成员进行统一管理;围绕产业链条,在产业集群集聚的生产基地、商务楼宇、经营市场等场所,由所辖范围内的各单位共同建设基层红十字组织;在发展不平衡的地区,可以考虑城市社区与农村社区、农村社区与集体、国有企业、龙头企业与小企业之间结对建立基层红十字组织。

    创新工作方式方法,提高工作效能

    服务群众是红十字会工作的生命线,必须坚持改革创新,体现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通过创造性工作激发发展活力、赢得群众信任。

    一是推动红十字工作服务化。首先,要优化推进核心业务,把红十字事业与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结合起来,找准定位,发挥优势,努力为最困难、最需要帮助、最易受损害群体解难事、做实事、谋好事。其次,要创新活动机制,不断丰富活动载体和形式,通过开展主题鲜明、易于操作、富有特色的活动,打造服务品牌,提升服务实效。再次,创新工作评价机制,把群众是否满意作为检验活动是否有效的重要手段,委托第三方机构对红十字工作的开展和成效进行民调测评,作为年终考核的重要依据。也可以考虑在干部培养、选拔过程中引入群众评议机制,努力做到“以群众为中心、让群众当主角、由群众说了算”,不断提高基层红十字组织的服务质量。

    二是推动红十字工作社会化。一方面,要抓住政府简政放权、职能转移的机遇,发挥红十字自身独特的优势和作用,积极参与社会治理与民生服务,承接政府推出的公益性、专业性、社会化的部分公共服务项目,拓展发挥作用的空间,激发工作的更大活力。另一方面,要创新自身工作的社会化动员机制,采取项目社会化招标等方式,吸引和动员社会组织参与,撬动企业、个人和社会组织的人力、资金等资源,增强红十字工作的服务效能。通过积极参与社会公共服务项目、广泛调动社会资源,努力形成以政府主导、红会负责、各方配合、社会广泛参与的社会化工作体制。

    三是推动红十字工作信息化。信息化建设是提高红十字工作效率的重要保障。总会和地方各级红十字组织的信息化建设已经有了较快发展,基层红十字组织也要积极运用新技术,加快推进“互联网+红十字”,积极搭建各类信息化平台,实施“互联网+”为载体的一系列主题实践活动,推动红十字服务和互联网信息技术的深度融合,拓展服务渠道,创新服务方式,做优做精服务项目,打造网上网下相互促进、有机融合的工作新格局。

    四是推动红十字工作精准化。以往的运行模式具有高度行政化的特征,以条为主、条块分割,工作追究即时效果,往往轰轰烈烈“大呼隆”,缺乏针对性、长效性。这样的运行方式已经难以适应新形势下跨地区、跨行业设置的基层红十字组织的需要,必须向指导、管理与服务转变,向条块结合的网格化方向转变,向常态化、长效化的工作新机制转变,努力健全完善符合基层组织发展特点、充满生机与活力的工作运行机制,保证基层红十字工作的规范、高效、专业、有效。

    【关闭窗口】
  • 地址:临沂市北城新区府佑大厦B座10楼   电话(传真):0539-8129682   邮编:276001
  • 电子邮箱:lyshszh@ly.shandong.cn

临沂市红十字会 主办    ICP备案号:鲁ICP备05026973号   技术支持:市政府网站集约化平台